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CuckooHomeOfficial

The Generation after 05s is already changing and influencing the world











The interview for Cuckoo Home empowered by The Bund Education (TBE) call on more local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uckoo Home’s actions in supporting mor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he interview will be conducted in Mandarin for purpose of spreading awareness in local communities.


“不仅考虑自己

更要关注周围世界中的‘我们’”


Connie自从一岁半大、还不怎么记事起,就在上海耀中上学了。新学年里将忙碌于大学申请的她调侃道,上大学可能是自己第一次“转学”。


“我的第一个老师是幼儿园的Ms. Coco,她是国家一级心理辅导师,在跟我妈妈聊天时就说过,小朋友就像一根皮筋,不必在很小的时候就把它绷得很紧,否则后面就松掉了,只能一点点地把它拉开,这样才能充满潜力……”Connie感到很幸运,自己的家庭始终认同耀中的理念,她因此得以自由地探索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近两年,Connie付出很多心力和热忱在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上——帮助来上海看病的孩子们拥有一个临时的家。外地生病的孩子到上海的医院后,往往没有空余的床位,需要在医院附近租房子,上海高额的租金和生活费又令人望而却步。


Connie三岁时在上海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动过一次手术,她至今仍然记得自己那时候的孤单和恐惧,无法想象从外地过来上海的小病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刚好在几年前,她了解到复旦儿科医院有一个针对此类人群的经济支援项目,于是立即联系上复旦儿科医院,并把自己获得的耀中耀华奖学金捐了出去。


如果此事到此为止,只是一次简单的捐赠罢了,但Connie并不满足于这种程度的帮助。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她便在耀中成立了名为“Cuckoo Home”的公益项目,并且以社会公益活动的形式,让更多人能够参与进来。


有了母校上海耀中的支持,“Cuckoo Home”不管是资金还是团队很快壮大起来。耀中非常鼓励孩子在常规的学习外开展社会服务实践类项目,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希望种子”基金。这样一来,“Cuckoo Home”不仅有Connie每年的奖学金,还得到学校的基金资助,能够帮助到的孩子就更多了。


Connie很快就在学校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他们多才多艺,绘画、设计、新媒体等技能各司其职;并且,“Cuckoo Home”也有了自己的网站,还出品了例如卫衣、笔记本、手环这样的原创产品。


为了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成长舞台,耀中每年会举办很多次大型的展览及各类项目活动,比如去年12月份的TEDx盛会,Connie就借此机会和伙伴们在会场销售自己设计的周边产品,所得款项再回流到“Cuckoo Home”的公益项目中。


性格外向活泼的Connie自称“e”人,承担更多的是组织、沟通的工作,她从小就很喜欢和别人打交道。课余时还参加了大学的“Thinking like doctor”项目,学习怎样像医生那样和病人沟通交流、怎么处理特定条件下的人际关系。


Connie对“领导力”也渐渐有了实践出真知的体会:“领导力不是上对下布置任务,而是倾听每个团员的所需所求;该做决定的时候要果断做决定,不要在同一项议题上纠结太久……”


除了在资金上想办法,Connie在成立“Cuckoo Home”之初便想明白一件事:来沪看病的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的资助,也还包括情绪价值和同龄人之间的互动。“去探访这些小病患时,即便是节日里,他们的心情也往往是很低落的。”


在校外,Connie联合母校上海耀中、儿童医院以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达成了三方合作,邀请话剧艺术中心的演员为小病患们表演节目, 朗诵诗歌。之前还请到过某些知名的演员。


在校内,“Cuckoo Home”不止有Connie这样高年级的同学参与,中小学段的同学也以服务学习的形式参与进来。耀中的老师也非常认可Connie的想法:“耀中的主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不仅考虑自己,更要关注周围世界中的‘我们’。”


耀中的孩子们为儿童医院的同龄人们贡献了亲手创作的艺术作品,用一幅幅精美的装饰温暖他们的居住空间;也为他们朗读文章或诗集,给他们在异地也模拟出课堂和教育的环境;还会为过生日的小朋友办惊喜派对,准备蛋糕和礼物……


也正因为“Cuckoo Home”扎根在了耀中的公益土壤中,Connie很高兴地看到,自己即便毕业以后,这项有意义的事业仍能得到很好的延续。


其实不只是Connie,她在耀中的同学们几乎每个人都会投身到某项服务学习中,对此学校不管是资金、平台还是组织方面都鼎力支持。比如还有同学发起了“LiLi咖啡馆”项目,也是由“希望种子”基金支持,通过普及中文手语来帮助听力障碍人士。


获得了耀中耀华IB奖学金的Connie,在学术方面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在今年夏天,她还成功入选了大学青年学者项目。也许正是得益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Connie对自我的认知愈发清晰,在早申中将专业定位于公共政策相关。她说,自己喜欢此类专业的理由有二:


第一,她喜欢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第二,她喜欢问题拥有不止一种回答。后者也可以说,她很喜欢批判性思考所带来的喜悦感。


而在Connie看来,批判性思考贯穿于耀中每一天的学习,尤其在IB阶段,“我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已经习惯于从不同的方面着手。不管是经济学还是心理学的老师,他们的口头禅就是,‘你觉得这个理论的缺点是什么’。”


作为多元、多语文化社区,课堂上的讨论也经常会充斥着跨文化的思辨,比如探讨爱情与婚姻在东西方的差异。让Connie感到兴奋的是,世界并不是由简单的两极构成,当两种甚至多种见解碰撞在一起的时候,便愈足以体现思辨的价值。


16年的耀中学习生活,上海耀中对于Connie的成长来说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耀中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一直支持着我去探索,去学习,去寻找我真正热爱的事情。”



Commenti


bottom of page